2018年全国体育舞蹈教师培训班(哈尔滨站)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正文

王冰/张寒蕾:再次遇见 亦是风景
时间:2017-08-04 22:57:44 来源:尚舞杂志

    王冰与张寒蕾,从走出国标舞竞技的舞池,到《浮生若梦》的步入舞台,这次,二人作为舞剧主角在中国首部芭蕾舞国标舞舞剧《海河红帆》中,再次站在聚光灯下,绽放、享受、燃烧……如果说退役是舞者人生的转折点,那么在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舞剧中,王冰/张寒蕾又一次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怒放。

    重新开启舞蹈生涯的大门

    王冰/张寒蕾退役之后再一次登上舞台是在2015年第三届CBDF国标舞艺术表演舞锦标赛上,他们的双人拉丁舞作品《浮生若梦》获得了表演金奖。看过他们作品的人,都如同走进了他们美丽的梦境般,虚幻又真实,短暂又迷人。而正是这个“梦”开启了他们再次遇见舞蹈的“旅程”,正如王冰所说:“《浮生若梦》就像一把钥匙,它打开了我们第二段舞蹈生涯的大门。”

    《浮生若梦》这部作品恰好映衬了王冰/张寒蕾退役之后的心境。尽管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已经离开赛场,但是“重返舞台”的梦却一直在心里;尽管预料到回归的过程可能是艰难的,但依旧挡不住那颗渴望舞台的炙热的心。恰在此时,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发出通知,年底将举办国标舞艺术表演舞锦标赛,王冰/张寒蕾也得到了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刚的邀请。于是,才有了《浮生若梦》这个优秀的作品,才有了《海河红帆》中他们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力和舞剧感,成功塑造出的“沈西林”和“莫燕萍”的英雄形象。

    从竞技到舞台

    如果说表演《浮生若梦》时的王冰/张寒蕾内心是较为平静的,那么《海河红帆》时的他们则是勇往直前,内心充满了自信和爆发的力量。2016年12月,在北京民族剧院,王冰/张寒蕾刚刚在CBDF国标舞艺术表演舞精品展演的舞台上表演完之后,在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副秘书长曹晓明的引荐下,王冰/张寒蕾见到了《海河红帆》的总导演门文元。“知道要参加舞剧表演的时候,我们内心激动,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机会,对于我们的舞蹈生涯来说,也是一个求之不得的机会。”王冰说,“我们之前打破常规,从竞技的模式回归到舞台,去跳双人舞作品,我个人认为已经突破了一大步,但是通知我们参演舞剧,并且担任男女主角的时候,我们很兴奋。 ”

    春节刚过,王冰/张寒蕾就被安排前往郑州参加了为期15天的现代舞训练,接下来的排练更是紧锣密鼓。从第1幕到尾声,从现代舞到芭蕾舞,从3月初到6月底,从排练厅到大礼堂,将近4个月的时间里,王冰/张寒蕾一直驻扎在天津,一心扑在舞剧排练上。就连他们在成都与好友刚刚开办的舞蹈俱乐部,王冰/张寒蕾也因为参演《海河红帆》而无暇顾及,只能委托合伙人帮忙打理。“感谢他们的体谅和支持,我们才能够一心一意参与舞剧的排练。”

    饱满鲜明的角色 勇敢怒放的灵魂

    国标舞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舶来品,在中国发展30年的历程中,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两种文化的冲击与交融,赋予了中国国标舞者鲜见的特质:有着西方文明的开放、乐观与大气,亦兼具东方文化的隐忍、刻苦和善解人意。多重特质随着舞者年龄的增长慢慢显露,前者让他们能流畅表达、尊重他人,后者则让他们惯于钻研、乐于尝试。在舞剧《海河红帆》中,王冰/张寒蕾身上的这种特质显现得更加突出。

    退役之后不再进行系统训练的王冰/张寒蕾一开始进入排练有些辛苦。“从早到晚都有排练,刚来的时候大腿酸痛,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们都要在墙上控腿。”然而对于专业选手出身的他们来说,这些并没有多大问题,真正难的,最具有挑战的,是表演。

    在国标舞的赛场上,选手在套路的基础上,自己的发挥是即兴的,较为随意的,充分展现个人魅力的。而舞剧中的演员需要服务于舞剧的本体,服务于舞剧的角色。王冰说:“一开始在表演上,我感觉很懵,完全进入不到角色里去,也很苦恼,每天晚上回来睡不着觉,我们就看书、看电视剧找感觉。”张寒蕾扮演的女主的角色同样颇具难度,从教师,到舞女,再到地下党,身份的不断转换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力。“门文元爷爷告诉我们,表演的时候有双重角色,一个是你自己,一个是舞剧中的角色。角色里的人物需要我们不断去熟悉和揣摩,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角色,我们也尽可能把角色带到生活中去,研究角色的笑容、眼神和动作,琢磨怎么才能演得更像。”基于这一点,自从参加舞剧排练之后,王冰甚至再也没有叫过张寒蕾的名字,一直都是叫她在剧中饰演的人物——燕萍同志。

    “门爷爷排练的时候很凶,但是生活中对待我们就像是自己的孩子,很关心,生怕我们受伤生病。”王冰/张寒蕾说,“记得张寒蕾生病了,门爷爷和奶奶亲自到酒店帮张寒蕾按摩。非常感谢他们。同时,门爷爷对于舞蹈作品的认真值得我们大家学习。”

    从宏观意义上来说,《海河红帆》完成的是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一次有益的尝试,而对于王冰/张寒蕾来说,参演《海河红帆》,是实现了传统意义上国标舞者角色的突破和转变——从选手变为舞蹈演员。传统国标舞圈给国标舞者的角色选择并不多——选手、老师、评审。很难说,王冰/张寒蕾走出了传统角色定义的他们未来的路就一定是宽阔顺畅的,但是大胆接受和勇于承担这一角色的他们,从一开始就实现了成功。

    6月29日,所有人都把目光聚集在《海河红帆》首演的那个夜晚,不知是否有明月高悬,但是王冰/张寒蕾的所扮演的角色照亮了人们的内心。他们表演的,是两个饱满鲜明的人物角色,也是两个内心充满力量的,怒放的灵魂。他们呈现的,是一个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与勇气。王永刚对王冰/张寒蕾在舞剧中的表现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:“青年舞蹈家、国标舞主演王冰、张寒蕾成长非常快,面对挑战,不负众望,出色的表演赢得了满堂赞誉,一个新时代的国标舞舞王、舞后就此诞生。”

    感激不尽,一言难尽

    首次参演舞剧的王冰/张寒蕾说自己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。“《海河红帆》是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的第一部舞剧,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舞剧,我们很荣幸能够担任舞剧的男、女一号,但是我们压力很大,因为我们想要做好这个开始。”可能在未来五年、十年之后,还会不断地有更好的作品、更好的演员出现。但是在这个这么有特殊意义的时期,推出这么有特殊意义的舞剧,对王冰/张寒蕾来说,肩上承担的任务重大的,因为它代表的是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,而不是个人。

    感谢、感恩,王冰/张寒蕾毫不吝惜对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的感谢之词,从小跟随总会长大的王冰/张寒蕾,从职业选手、教师,到评审、考官、教官,一直都是在总会的培养下逐渐成熟。“感谢总会提供平台给我们施展个人的才华和能力,感谢总会这些年对我们的培养,把重任交给我们,信任我们。”

    “我记得最深刻的就是王永刚老师非常喜欢的一首歌——《感恩的心》,他说要想把舞跳好,就一定要先做好人,要想先做好人,就一定要有一颗感恩的心。这句话到现在十几年了,还依然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。”王冰说,“曹晓明老师是我们的伯乐,他能在我们的身上发现特长和特点。我们在他的身上学到了非常非常多的东西,他对事业的执着,对作品的投入,对每一个细节的完善,对每一个环节的调控,真的可以说是尽善尽美,他的细心周到无与伦比。感谢王永刚老师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,感谢曹晓明秘书长对我们的赏识和重用。对于总会,我们感激不尽,一言难尽。”

    给渴望舞台的人更多的机会

    30年,中国国标舞的发展壮大,速度之快令人震撼。这离不开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与国标舞界同仁的共同努力。为了寻找更多发展的可能,近年来,中国国标舞总会日益重视国标舞艺术表演舞的发展。竞技比赛百年不变,但是艺术表演舞给了国标舞者更多的机会和希望,也正因为这一点,才有了舞剧《海河红帆》的出现。从赛场到舞台,从体育场馆到大礼堂的转变,是总会发展策略和方向的转变,也是总会在发展道路上的尝试和创新。

    “不管是艺术表演舞,还是舞剧,都给国标舞者提供了更多的出路,给渴望舞台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,让舞者的发展更加丰富,不再单一化。”王冰/张寒蕾很享受聚光灯照在身上的那种感觉,“国标舞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,是发展的大趋势。”而在《海河红帆》中,王冰/张寒蕾也在机遇与努力中,实现了自己舞蹈生涯发展的更多可能。


下一篇】【上一篇】【收藏此页】【打印】【关闭